最快明年绝大部分的AI创业项目都会倒闭

无论是打开抖音还是小红书,都非常容易刷到关于AI创业的视频,他们的话术统一,语言犀利,让人看了很是焦虑。但是包括他们在内99%的AI创业者都会在明年被打包丢进历史的垃圾桶。
现在的AI创业圈,活脱脱一场大型皇帝新衣表演。一群"技术掮客"拿着OpenAI的API,套层UI就敢标榜"颠覆性创新",融资PPT写得天花乱坠,实际产品却像纸糊的灯笼——一戳就破。
1. 技术乞丐的狂欢:租来的"智能"也配叫产品?
这些套壳公司本质上就是API二道贩子,把GPT的响应包装成"独家功能",再以10倍溢价卖给信息差受害者。比如某款"智能写作工具",无非是硬编码几个提示词,把用户输入转手丢给GPT,再装模作样排版输出——这种流水线作业,初中生用Postman都能复刻,却敢收每月几十美元订阅费。
更讽刺的是,它们的"核心技术"完全依赖OpenAI的施舍。一旦API涨价、政策收紧或竞品出现,立刻原形毕露。就像Jasper,当年靠信息差年入9000万美金,ChatGPT一开放就差点暴毙,如今垂死挣扎转型ToB——这种没有技术护城河的生意,本质上和倒卖黄牛票有什么区别?
2. 商业模式的死循环:烧钱给OpenAI打工
套壳公司的财务模型堪称当代魔幻现实主义:用VC的钱补贴用户API调用费,假装自己在"增长"。OpenAI按量收费稳赚不赔,套壳公司却要承担免费用户的成本,最终陷入"融资→烧钱→续命"的死亡螺旋。
看看这些荒诞案例:
-
Copy.ai 百万用户中大半白嫖,随时能被ChatGPT替代;
-
Tome 的AI幻灯片刚火半年,就被微软Copilot一键绞杀;
-
Notably 这类纯API缝合怪,功能还没GPT原生插件丰富。
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?既没有数据壁垒,也没有算法优势,更谈不上用户体验——唯一的竞争力就是赌用户懒得自己开ChatGPT页面。
3. 真正的赢家:藏在幕后的军火商
当套壳创业者们在Demo Day上高谈阔论时,英伟达和微软早就在牌桌下数钱了:
-
英伟达 垄断全球90%的AI算力,H100芯片比毒品还暴利;
-
微软 通过Azure控制OpenAI命脉,每笔API调用都抽成;
-
AWS/Bedrock 甚至直接下场提供托管模型,让套壳商连API差价都没得赚。
这些基础设施巨头才是AI淘金潮里的卖铲人——无论套壳公司死多少家,它们永远稳坐钓鱼台。
4. 幸存者幻觉:自欺欺人的"垂直场景"
某些套壳公司还在嘴硬:"我们专注法律/医疗/营销等垂直领域!"可仔细一看,所谓"行业解决方案"不过是把通用模型的结果加上几个专业术语。没有独家数据、没有领域微调、没有工作流深度整合——这种"伪垂直"和淘宝详情页生成器有何区别?
真正的垂直AI应该像MidJourney:
-
自建社区沉淀数据飞轮;
-
针对性优化模型细节;
-
形成用户行为闭环。
而不是像某些"AI律师助手",连判例数据库都没有,全靠GPT胡编法律条款。
结论:泡沫破裂时,裸泳者终将现形
2026年的大清洗绝非危言耸听。当资本寒冬来临、OpenAI开始收割、巨头下场碾压,这些套壳公司会像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的宠物电商一样批量蒸发。
历史从不同情投机者——能活下来的永远是那些:
✅ 掌握核心模型或数据;
✅ 构建真实用户场景;
✅ 控制成本与技术栈的公司。
至于剩下的API包装匠?或许它们的最大价值,就是为科技史提供又一个"贪婪与愚蠢"的注脚。
AI不是洪水猛兽,没那么神奇,也没那么高大上,它只是一款好用点的工具。大家理性点,不要被忽悠。